今年以來,海原縣聚焦幫帶“發展型”好班子、幫建“內生型”好產業、幫出“持續型”好成效總體目標,探索建立本土人才“幫幫團”機制,為村級集體經濟“把脈問診”、增效賦能。目前,海原縣先后確定了西安鎮白吉村、曹洼鄉脫烈村等6個村開展試點,取得了一定成效。
海原縣以問題作為推動工作的“出發點”,找準破解問題的切入點,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。堅持“以需定策”“按需施策”,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需求進行專題調研。廣泛征求意見建議,制定“需求清單”和“供給清單”,確保供需有效銜接、精準匹配。
為凝聚工作合力,海原縣深挖各方資源,匯集多方力量,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提供強力支撐。積極爭取市級項目支撐,整合市、縣基層黨建、人才項目資金40萬元,最大限度、最大力度助力村級集體經濟“破題”。
同時,建立健全聯席會議機制,共商共議解決突出問題,深入試點村調研指導,構建起組織部門牽頭抓總、各鄉鎮部門緊密配合、村黨組織具體負責的工作格局。全面摸排本土人才,根據專業特長,結合需求清單開展“點對點”指導,因村制宜提供個性化、特色化幫扶,切實幫出好成果、好成效。
此外,與寧夏大學、寧夏職業技術學院、寧夏農林科學院等院校簽訂合作協議。邀請農業經濟、市場營銷領域的專家和團隊,圍繞延長產業鏈、打造新產品、分析市場動向等專題調研,提供決策建議。建立實習實踐基地,吸引高校院所團隊帶資金、帶項目開展課題研究和實習實踐,實現人才和鄉村產業“雙向奔赴”。
海原縣始終堅持村級集體經濟在村黨組織的領導下健康發展,明確鄉(鎮)、村兩級黨組織主體責任,探索建立“黨支部+強村共富公司+‘幫幫團’+農戶”新模式。堅持“輸血式”幫扶向“造血式”幫扶轉變。針對村“兩委”班子成員自主發展意識不強、經營能力不足等問題,不斷深化“導師幫帶”。建立幫帶對子,全程參與品牌打造、市場對接等。(全媒體記者 范本哲 馬彥軍 劉立濤)